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医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大家谈----聚焦“课程思政”的误区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12-14浏览量:847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我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泛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机械化,建设的课程标签化等现象。为打破思想藩篱,走出实践误区,11月17日下午,护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杨瑞贞教授,为医学院全体教师作了题为《“课程思政”的误区及对策》的专题讲座与交流。

首先,杨瑞贞教授指出,“课程思政”的误区包括概念误区、实践误区和认知误区三方面。概念误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单纯的思想教育,将课程思政内容泛政治化,授课过程中多是教育学生要如何如何提高思想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说教的成分偏多,“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被忽视,给人一种说做两张皮的感觉,或多或少的会影响课程思政的初衷。实践误区: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不到位,常见的问题就是生搬硬套,将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机械的结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认知误区:大学课堂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目前尚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欠缺,甚至有“完成任务”的成分,导致思政内容缺失或针对性差、牵强附会,或流于形式。还有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是一项高大上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很大,很难完成。

紧接着,杨瑞贞教授就“课程思政”的3个误区,提出了解决对策。一是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具备并始终保持育人意识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应该牢记这个使命,不能含糊。二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尊重品德内化的本质和规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要把握课程思政的方法。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用“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来引导学生,在掌握精湛医术的同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做真正意义上的“白衣天使”。

最后,杨瑞贞教授分享给全体教师一句箴言“做事做得人人需要你,做人做得人人喜欢你”,提醒教师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基础学科、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显性隐性双发力,引导学生以“信仰、态度、相助,诚信、感恩、情怀”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己,全方位育人。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老师们踊跃提出了自己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疑惑和见解,与杨瑞贞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次讲座为我院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尤其是让青年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和育人功能,同时也启发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反思。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育出明理、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