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论文 | 南唐御用浮雕箕形眉纹巨砚(范国华)
发布时间:2013-06-14浏览量:20224

人们总是说:残缺也是一种美,现实也的确是这样。但是,这美——有时候竟然是那么残酷,残 酷的让人有些无法接受,但你却又不得不接受,因为,那是历史,已经无法改变的历史。就像这方带着沉重历史之残的砚台,它真实摆在你的面前,看到它,你不得 不为之叹息!却又不得不为它虽残犹美的气息所叹服!

这方砚出土于素有六朝古都的南京金陵内桥附近工地,这方土地在南唐时为宫殿区,当年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在内桥的宫门处投降北宋的。随砚一起出土的还有很多五代 到北宋时期的青瓷片等。此砚出土仅存砚台前部,为典型五代箕形风字砚式,形制巨大,整个厚度4.3厘米,宽21.6厘米,砚面非常薄,与这一时期的箕形抄手在制作上都很薄,被喻为“薄如纸”相印证(“砚有薄如纸者盖以薄为利用”——苏易简《文房四谱》)。从宽度就达到21.6厘米,可想复原后的长度至少在33厘米以上。其石质为歙石,初看青黑,逆光看银白,湿水后观之暗显青绿之色。数条线眉纹横 贯砚堂,应是眉纹坑之石!砚首原有高浮雕苍龙吐珠,现仅存一尾两须。底有两梯形足,即米芾《砚史》中所云:“有如凤字两足者”。砚口呈完美的圆状弧度,边 缘为斜坡状。砚面平而倾斜,便于聚墨和舔笔。砚壁自上而下内收,呈斜切面。造型古朴,凝重大方,整体方柔结合,线条极为漂亮。其石质细腻,磨制平滑,有前 朝使用痕迹。

谈这方砚台,自然我们无法绕过说歙砚。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 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又据五 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按: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 大显。为此,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 《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 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这说明,盛唐时歙砚已大盛。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 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可谓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自隋唐以后,歙砚在五代南唐时为"天下冠",独领风骚,声誉压过端砚。石砚的使用最为普遍,而且饰以雕刻,将实用和艺术结合起来. 成为歙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砚雕本身是绘画、书法和石雕技艺的综汇,要求图案布局得当,整体造型形神兼美,砚铭得体含气韵,刀法刚柔相济,能掩疵显美,不露刀痕。南唐可以说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绘画、建筑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当时富强的南唐成为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南唐时期,歙砚之所以大受宠遇,是与皇室的推崇有大关系的。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汪少微为砚务官;汪少微:五代南唐时徽 州(今安徽歙县)著名砚工,专事监督制歙砚的生产。由于汪少微对制砚颇有研究,制出了一批又一批名砚,受到后主李煜的赏识,赐以“李姓”,故有些史料中称 其为“李少微”,李少微专门为官家制造石砚。他制砚所用的砚石就采自龙尾山,经他手制成的龙尾砚,除具有“温润劲建,发墨之利”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各自 不同的天然颜色。李少微较注重传授凿砚技艺,周全及其儿子都成为当时有名的砚工,并出现了“三姓四家十人”等众多的琢砚艺人。后主李煜对歙砚更是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南唐回宋的翰林学士苏易简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笔谱”二卷,“砚谱”、“纸谱”、“墨谱”各一卷。此书是初度提出“文房四宝”的典籍。文风鼎盛的时代,皇室的推崇及士林文人对文房用具的喜爱与重视对歙砚制作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制作水平得到了提高、砚式也逐渐的丰富起来。而那些这些名家们为歙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他们的传世之作也歙砚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代南唐的工艺小品雕刻,如属于文具的砚石、墨架、书镇、印章,属于日常生活用的雕刻欣赏小品,无不是雕镂精巧,技术高出以前各代。 五代齐己《览延栖上人卷》诗云:“今体雕镂妙,古风研考精。”五代十国的砚台制作在工艺技术进一步发达的情况下,必然更有发展,歙砚的品式、雕刻工艺和艺术水平也逐步达到了高峰。砚石雕刻,比之前代多了一些装饰,但绝不繁缛,而且砚石本身的造型,也更加美观。雕刻技法则雕、琢,镂、刻,剔、等,亦无不刀凿兼施,可以说是五光十色。比如李少微曾进献李后主一方歙砚—“龙尾砚”,长约一尺,其上琢有36座山峰,重岩叠峰,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美不胜收,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被称为“天下石砚之冠”。他所制作的“宝晋斋砚山”和“海岳庵砚山”到宋时为大书法家米芾收藏并被称为歙砚中之妙品 。即此一端,也足以说明当代工艺技术的进步了。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藏有多方名砚,其中一座就是南唐李后主的歙砚,有大小山峰三 十六座,层峦叠嶂,明暗相间,砚池中有天然水波纹,砚堂中金光闪闪,米芾得此砚,拜之为“兄”,亲刻砚铭,即《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 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米芾同时还图绘手卷一幅,不足一平方尺。米芾的这幅手卷《研山铭》在2002年以2999万元的 价格拍出,这个价钱创造了中国古代书画价格的最高纪录。拍得者称:“这个价钱是给米芾的,也是给这方名砚的。可见由古及今砚在中国文化中太重要了。” 惜 哉!《研山铭》手卷在,砚已失传。有多少制作精美的砚台,历经朝代变乱,散失的损毁的,以致迄今存留者真是太少了。

南唐砚真是太少了! 南唐砚山不可见,人间犹賸南唐砚。 就连古人也发出的这样的感叹!而这方残砚出土工地在当年南唐宫殿区,出土的土层在五代土层,应该是五代歙砚的实物资料。这种高浮雕巨大尺寸的五代砚确实稀见,这种雕龙的巨砚在当时也不是一般寻常人家持有和敢用的!所以不难推断就算李后主没用过这方砚,它也是南唐宫廷砚无疑!这方残砚既然出土南唐旧都南唐宫殿区之地,自然也与这位喜砚爱砚藏砚的南唐天子脱离不了干系!尽管御用与否很难论定。说到南唐后主李煜,他是我国历史上对文房四宝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他好读书,善作文,工书画,知音律,是个颇有素养的高级文士,对文房四宝的癖好,尤为突出。他在位时曾发动农夫挖掘婺源龙尾石制砚,视龙尾砚为“天下冠”,龙 尾天下冠,不是他瞎说的,那种地位的人,可以用得上最好的砚石,端砚都不在他眼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有着一颗极其敏感的心,对歙砚的描述和称誉,对石头 的比较和看法是值得我们得信赖和推崇的.试想历来很多名人文人写文章夸端赞歙,又哪个有资格和李煜比!他还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 “砚务官”,“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 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自然宫内收藏佳砚很多。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 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宋军攻打金陵,他出降被俘到汴京时。他一物未带,仅携带 了一方奇砚。痴迷程度由此可见!

南唐虽存世历时不到半个世纪,却是五代十国中的强者,经济繁荣,其文化成就之卓然,在五代 十国中堪称翘楚。更由于词、画、建筑、工艺雕刻诸方面的璀璨篇章,承唐代之成就,开宋代之风,奠定了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定地位。1950年进行考古发掘的 “南唐二陵”,规制较大,有着很多造型优美精巧俘雕,其技巧的水平非常成熟,可以说明与绘画艺术一样有着相应的成就。这在我国古建筑结构和绘画艺术上都有 很高的价值。

该砚虽残,器型不整但气息完整,起开阔疏朗的风韵仍可窥探。中国五代十国的雕塑雕刻在造型上基本上沿袭晚唐艺术风格,以纤柔华丽、注重写实为特征。从这方砚利用深刀所琢的仅存看,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可谓虽残犹宝!

残砚金陵内桥附近工地出土,确实应该浮想联翩一下。当年南京内桥曾被称作“大内之桥”。内桥是南唐宫殿(大内)前的御桥,也是老城中轴线的起点。有记载南唐故宫南唐宫阙在今内桥北,桥水环络交带,俱绾毂於此。想当年宫内小河四周相通,形迹显明,第近多堙塞,不复流贯耳。 这方砚或许先前藏在李煜的一生心血所系的“建业文房”,在 宋军攻破城池后,建业文房的藏品李煜也是能烧的烧,能砸的砸,心爱之物怎忍流落他人之手呢?这方砚台也许在破城之时砸后被扔入河池的。或许先前就置在李煜 的龙案上,宋军已近宫城,后主眼看江山不保怒喝一声,用力拂去,案上的苍龙巨砚轰然坠地。一切都不得而知了,我们只有遥想!只有叹息!文房建业犹遗恨,龙尾飘零几日还!

五代龙尾!虽残犹宝!